神农架,远古文化的神奇记忆 二、南方丝绸之路 神农架境内的古盐道川鄂古盐道,又称古盐道、商道、货道。这条古道开辟于何时?其年代虽然难于确指,但在前秦以前的巴、庸、扑、罗等小方国的先民早已开通了。小方国与楚的战争,许多小方国之民,逃往川东的巴国,他们翻山越岭,终于踏出一条川鄂之间的人行道来。川民东移,鄂民西迁,人口交流历来不绝。 (一) 至于把川鄂之间的人行道,开辟成为商业运输通道起于何时?为什么在南北有长江汉水运输大动脉的情况下,仍然还有一条秘密通道?这条川鄂古道在当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把以上情况考察清楚,那倒不失为一份研究古代道路交通的珍贵史料。 秦汉置房陵县以后,房县(包括神农架地区)一直为陕西汉中郡管辖,也包括均、郧、上津、上庸、保康等县,为川陕鄂三省交界接壤地,也是汉江流域与长江三峡的分水岭。所属的郡县均处在秦岭大巴山东段余脉,又是汉江的发源地,是汉朝的名称、汉民族的族名;又是中原文化结晶《诗经》里最早记录的《汉广》等篇,屈原早期流放之地“汉北”,历代贬官,中原地区的移民文化,一条汉江的润泽,构成了一片汉江文化区域。 一条汉江,自古为交通运输的一条黄金水道,直至解放前,陕、甘、青、宁几省的商人都挤一条汉江,目的是把皮张、药材以及其他地方特产运往位于长江中游的汉口。汉江虽然比长江的流程短、水量小,却为历代军事要冲,而商业繁荣也有时超过长江。沿江的郧阳、丹江、老河口、襄樊等城市的建立,就可想而知了。自从陇海、襄成铁路修通、丹江水库建成之后,汉江才卸去往夕的交通重负,川鄂古盐道也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喧闹。 古盐道之名始见于清同治版的《房县志》,史志并未记载始于何时。古盐道在房县境内有两条主道,一条以房县城为轴心,西往军店、上龛、九道梁、平阡、黄陌阡,越太平山至重庆巫山至巫溪(原为大昌、大宁县)。另一条贯穿今神农架东西全境。以神农架东大门为中转站,据清道光九年阳日湾江西会馆碑记载:“房之南,曰阳日湾,有汾水(也叫粉清河,为汉江重要支流南河上游),有舟楫之便(当时有数十支船队运山货直达汉江),东连荆襄,南通施(恩施)宜(宜昌,此为旱路)。此摘录大意便知道当时阳日湾的重要了。难怪《房县志》称阳日湾为“南山首镇”,“物产集散地”,现今已是神农架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阳日镇为起点,经清杨河、松香坪、盘水河、百草坪、茨界坪、田家山、鸭子口、长岩屋,至大九湖、至太平山,另一条支线经大岩屋、红花朵、毛庄头、官封口、兰英寨、弯杨树、举人坪、板仓坪、东溪、响水河,至黄陌阡越太平山。两条主道,殊途同归——越过太平山到达巫溪县的大宁盐场。南北主线以房县城为起点至兴山县城。如果从兴山县城出发,经九冲河、老君山、尼叉河、宋洛河、玉泉河、古路垭、盘水河、麻河、西蒿坪、桥上至房县城。也是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运输抗日物资的“巴柯道”(从巴东至武当山的柯家山)的主要路线。 神农架境内的古盐道,如果从阳日湾为起点至巫溪县全长约500公里,中间要经过神农顶周围高寒峻险的无人区和海拔2900米的太平山。期间有无数的崎岖险道,沿途有阎王鼻子、鬼门关、奈何桥、阎王扁、挺心石、九条命等令人恐惧的地名,还有无数的寨堡关隘。但马帮、脚夫仍然络绎不绝,人们为了吃盐,不惜铤而走险,无数人付出了生命,一条古盐道,一条血泪苦难之路。 请看《郧阳府志》记载的神农架人民当时的生存、生活状况吧:“耕山犁水,终岁勤动栽种,则击鼓讴歌。出入则肩挑背扛、望衡对宇。篱落参差、天冻馁氓,亦无千金之家,往来市集以所其易所无而已。盖窳偷生,力田自给不仰机利而食”,“肩挑背扛”确为当时的真实写照。 古盐道的开辟,有史可寻的不多,古道历史悠久,作为通道的大约起于唐代。据《唐书传》载:“韦景骏,司农少卿,迁房州刺史,穷险有夷风,无学校,好淫祀,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庐陵王李显,贬房县,川鄂古道更有了较大的开拓。据笔者调查,平阡、黄陌阡均与庐陵王开辟道路有关。 川鄂古道最早还不是以盐为主的货道,原来是川鄂物产互相流通的商道。四川的盐、铁、农具、杂货、骡马,运往鄂西北,湖北的棉布、杂货运往川东,神农架一带独特的生漆,、木耳、虎豹骨及兽皮、麝香、房党、独活、黄连等药材走俏,特别是生漆既有与恩施“毛坝漆”媲美的,又有与主山的大木漆同类的产品,走俏于宜昌、沙市。神农架的青藤、红藤很熟精于滕扎制品的川东人的欢迎,一背篓青藤百十斤,可以换回一包盐(180斤)。山民们认为是很划得来的交易。 神农架一带的生漆有悠久的开发史,在楚国时就得到大量的开采。楚国之汉代出土了大量的漆器,高超的漆工艺领事人叫绝,漆画为楚汉艺术珍品。大量的生漆资源来于何处?大都出在荆山一带,古代荆山包括整个神农架。漆树是神农架常见的树种,生漆为山民的重要财源,直至解放初期,神农架每年有数万斤生漆出售。 (二) 什么时候,神农架、房县、兴山、保康等县的人们非要到四川巫溪大宁盐场背盐不可呢?非要走一条崎岖的险道不可呢? 原来,湖北均为淮盐,并禁止川盐过境。加上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曾封锁过长江,运输不通。清初康熙24年(1680年),四川人口仅及百万,至嘉庆17年(1812年),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见王迪《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四川得恢复,盐业得发展。“雍正六年六月两淮盐御史葛尔秦(泰)准湖广一省销淮盐十分之七,其归、巴、兴三州县连川省私贩最易侵越。”这涉及到食盐走私,偷税漏税的问题。也见清历代朝的奏章,有加强盐税管理问题(见《湖北通志》)。《兴山县志》载:“咸丰二年,长江中梗,淮盐中阻,川盐借势大举济销楚岸。宜昌一跃成为川盐总汇。”随后,鄂西北食盐主要来源于四川,而神农架一带山民食盐主要来源于巫溪县塔宁厂岩盐。岩盐为岩中盐泉,用大锅煮熬而成,有柴盐炭盐两种,由木柴、煤炭两种燃料区分盐质。柴盐呈颗粒状,半透明,称“青釉子”;炭盐呈雪粉状,结成整块,称“锅巴盐”,也是川人叫的“盐巴”来历。岩盐缺碘,山民患甲状腺肿大者比比皆是。 大昌盐起源很早,据《书中广记》载,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到唐代就形成“万灶盐烟”的盛况了。盐水入岩洞中流出,后安上石龙头,盐水从龙口中流在盐水池内,然后用竹笕把盐水接在大铁锅内进行煮熬。过去背盐的人要敬“盐神”,它是一只白鹿,因遭猎人追赶,钻进一个岩洞,即化成一股白色的盐水来造福一方,无人不敬。而在神农架的民间传说有好几种,一是盘水原有盐水,因猎人追赶一匹白马,追至四川,化成盐泉。东溪的传说为一只白羊吃贾员外的麦苗,贾员外即令家人带猎犬追赶,白羊先掉进河里,又逃进一个山洞,又从山洞里追出来,白羊逃往四川,化为盐水。所以东溪又叫“落羊河”,山洞叫盘羊洞。这是人们对盐的渴求幻想的一些故事,也是优美的地名传说。 当年背盐人之艰辛难以详尽。背盐人被称为“盐脚子”,多为盐商雇佣,以微薄的几斤食盐为报酬。也由本的富裕户,自己雇用本地贫穷青壮年村民背脚,至多不过三五人,去时,一背篓玉米面,用帆布袋装好,里面插上写有姓名的小竹片,在沿途小饭店寄存,回来时一路食用。脚夫一般背2-3个盐包,盐包均为竹篾编制,大都180斤一包,一个脚夫背2-3包,负重500余斤,这样的“大力士”很多。脚夫每人一张“油单子”,是白土布油上桐油做成的遮雨遮阳布,搭在背篓盐包上,前面用竹棍撑起阳蓬来,晴雨兼程。擦汗不能用手巾,要用薄竹片制成的“汗爪子”。用手巾擦汗会把脸擦破。在险道上走要散步打一杵,岩石上至今还留下深深的打杵印和马蹄印。脚夫常在荒山老林无人区过夜,长岩屋就有一处过夜的地方。偶有红毛野人向脚夫要玉米饼子吃,一人一个一下子吃下十几个才肯离开。据说有个脚夫把烧烫的铁板放到红毛野人嘴里,烫得它嚎叫一声逃走,再也不来了。从此在长岩屋过夜的脚夫都要值班守夜,否则会出事故的。 神农架古盐道有许多神秘,有许多忌讳,不说不吉利的话,要捡柴棍点燃敬“干柴土地”,敬“阿弥陀佛”,要认得草药,在途中治病疗伤。脚夫们互敬互爱,出了事都来相帮,打杵时喊一声“唉—嚯”,都歇下来,声音洪亮而悠长,在千山万壑中回响久久不绝,极像三峡船工号子。 在兵荒马乱之时,盐在神农架是非常金贵的,有的人家一年吃不上一斤盐,有的将一撮盐粉包成盐袋,,吃口饭舔一下盐袋。外地进来的货郎和奸商,常常拿一斤盐换山民三斤黑木耳。那时的山民与世隔绝, 全靠古盐道沟通与外界的联系。如今的神农架古盐道对我们而言,它已不再是一条经济纽带,但它却向我们展示着远古文化在神农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人文历史久远的神农架,2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秦汉以来,神农架地区分属历朝历代邻近州郡县管辖(仅三国至隋初设绥阳县)。由于这里谷深林密,交通不便,历来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被贬为庐陵王后,封神农架山脉为“皇界”。清顺治、康熙及嘉庆年间,义军刘体纯部及白莲教军先后在此屯守11年之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此建立苏维埃政府。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国家以采伐木材为主要目的着手对神农架进行开发,并于1966年修通贯穿神农架南北的公路。1970年国务院以〔1970〕国发47号文件,批准建置神农架林区,行政区域由房县、兴山、和巴东三县毗邻区域划出,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几经变更,于1987年确定湖北省直辖至今。 三、神农架原始森林文化 (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神农架的森林文化给当代文坛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作家陈应松说:“森林文化是对文学极好的滋养,它甚至就是文学,是文学之魂。”神农架的文化现象冲击着平庸的文坛,同时也冲击着我们平庸的现代生活!神农架原始森林文化群落,就像植物群落分布一样令我们痴迷。从红坪犀牛洞古人类遗址,朝阳、阳日河谷的新旧石器的发现;松柏、阳日的东汉墓群,阳日唐初的“净莲寺”,明清的“三省书院”和“三吕书院”;松柏的送郎山“张公院”、“白衣庵”;老君山的“老君观”, 明清古寨、兰英寨、“紫竹堡”, 大九湖的“薜刚屯兵”的十字号,塔坪村的唐代古塔,红举的“三道街”等遗址看,说明在神农架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文化遗存,星罗棋布,但至今还没被文史工作者进行普查。可以肯定地说,神农架的森林文化就是神农架特有的文化现象。 历史上神农架也有过文人荟萃的年代。清乾隆初年阳日镇官家出过父子两进士,做过松滋县教谕。清代同治九年在原“三省书院”( 湖北、湖南、江西),原被洪水毁坏,后又建立了“三闾书院” 分前后两院,前为学堂,后为“圣殿” 供孔子牌位和藏书楼,除了培养外籍商会子弟读书外,还有本地的童生就读,成为当纣时的高等学府,连朝庭翰林院詹事府送了“冬雪春晖” 的额匾,其等级之高可与许多县级书院比肩。松柏高姓做过奉节知府。胡姓两代武举,新华的王进士,大九湖的举人张龙(湖南兵州人)等等,红举也因出过洪、熊丶呈三个举人而得名,红举的“八圣宫”既是祭祀孔孟的庙堂又是学堂,对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于生员、贡生、太学生,有数十名。阳阳周姓出过八个贡生。松柏镇胡姓办过“广福堂”刻书社,刻印过不少学生启蒙读物和佛道经书、小说唱本。不少未做官的读书人在教书,和改编唱本,皮影、堂戏剧本。几十种丧歌唱本颇为流行。《黑暗传》、历史《纲鉴歌》等,经他们主持编纂去掉糟粕留取精华,起到了重要的传承和弘扬作用。 历化文人,对当地的老君山、古杉、香溪、九冲五指山、麻湾古道洞儿沟均有诗词存世。在盘水河定居的武昌籍的绘画书法家韩晴川、江西山,字画都很有名。民间石刻、木雕、泥塑神像和画匠,工艺精美,如神农采药、舜耕历山的神话。传说老君、八仙、二十四孝等碑刻成为珍贵的艺术史料。 神农架有无数的民歌民谣,古歌古诗。因为自古开荒畲田、通力协作,需要“薅草锣鼓”这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对于生老病死,需要“唱孝歌、打丧鼓”这种形式悼亡自慰。因此产生过高吭优美的“锣鼓号子唱词”和苍凉粗犷的“丧鼓歌呤”。叙述人类古老的历史上英雄豪迈、忠孝故事。这些山歌民谣,被《郧阳府志》评价。这里的居民“多秦音、尚楚歌”。神农架至今保留了巴楚的文化特色。因为神农架东部就是古代的荆山,西部与巴蜀交界,为巴楚文化交汇地带。现今尚能找到川鄂湘、豫赣的文化因子。王方杂处南腔北调是其特色。 古荆山是楚国的发祥地,包括了神农架山脉东延群山和宽谷地带,东溪、板仓、红坪、官封、玉泉、古水、宋洛、阳日等十余处流入汉江的水系,这里气候温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楚国发祥地。史书就有“辟在荆山筚路篮缕”的记载。这里引用原湖北文史馆房县籍的文人张云冕的词来说明神农架的古老: 熊丽分封沮水间,高山交耸景山连。 文章屈宋昭云日,万代风流啟后贤。 (自注:熊丽封沮水,见《墨子•非攻篇》,又沮水出房县西南二百里之景山。见段玉裁注《说文》。1987年八十叟.张云冕) 沮水发源于神农架,流经保康入远安南山指房县南部的高山。景山《房县志》载:荆山之首曰景山”,距县城二百里正在神农架境内无疑。历代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也正是神农架东北部的广阔的宽谷地带。 神农架最大的山峰是大神农架、小神农架,神农顶为最高峰海拔3105.4米,最有名的民间神话传说为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医治流行瘟疫,发明医药,拯救天下黎民的故事。神农为什么会到神农架搭架采药?神农又称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有神农的传说遍及中华和海外,这位医药农耕的创始人,使人类摆脱原始狩猎、游牧、走向农业文明,是太阳神、医药神、农业神,又是巴人楚人的祖先。神农架又是巴、楚、秦的界山,加上神农架山高林密,众多的珍奇医草,无论神农真来此地采药,或因此地有珍奇草药而附会的传说,都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都有重大的文化价值。而之产生的众多的中草药的民间传说,是神农架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且有挖掘整理发扬神农创业精神的十分之必要。 近代“野人”传阅广布于神农架及周边地区,成为生物界、人类考古界的追踪热点,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同时,“野人”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历代志怪志异笔记小说,多有记载,列入“山精水怪”之类。有“山魈”、“木客”、“枭阳”、“赣巨人”、“山猴”、“山鬼”等众多名称,形象各异。近来有学者研究屈原《九歌山鬼》的原型就是神农架“野人”,依据为王夫之的《楚辞》注解:“胎生的枭阳之物”,是有存在的一种生物,作为“野人”研究的参照,多有道理。但屈原作为“山林女神”来描写的山鬼,采自民间神话,写出了“山鬼”野女之美,具有审美价值。“野人”这种半人半兽的形象,也反映了人类从兽到人的漫长的进化过程在人的心理反映,既机敏又愚昧且具神为的形象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作为“山的精灵”也是一种艺术形象,作为“野人”文化,不但屈原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现代人为什么不能作为艺术题材呢?所以,“野人”也是神农架一笔宝贵文化财富!
(二)珍贵的移民文化 在我们把神农架存在的地域文化作了简单的介绍,再读它的文化积淀的成分和成因。 神农架有悠久的人类开发史,就有文化存留史。那个地方只要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人类为了寻找生存环境,不断地活动、迁徙,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从高山迁移到平川,有的从平川迁往到高山。这种人口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与融和。神农架也不例外。 神农架在先秦时是一个小部落方国,叫罗子国。据邰思《姓解》一书载:“‘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与罗’,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姓考》一书云:“罗国即房陵也,后灭与楚。”近来出版的《中华姓氏考通书》明确指出“房陵地处鄂西山区,位大巴山神农架这个著名的原始林区附近,古代狩猎的理想之地。”罗国是个扑鸟狩猎的民族,张网扑鸟是网罗一词的来历,被楚国消灭,人民迁至湖南的的泪罗江畔。从神农架迁出,后来神农架有秦始皇时逃避劳役的人在深山成为“野人”的传说,如果遇到了“野人”被捉住了就说:“叫你修长城去”,“野人”一听就吓走了。在秦始皇时,神农架就成了人们的避难之地。 房县先秦有几个小方国,有庸、彭、扬子、濮,先后被楚灭掉,秦时贬嫪毒,品不韦四千余家于房陵。从此房陵成为流放之地,汉、唐、宋共14位君王流放于房陵成了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据考证,唐庐陵王贬房洲,想在现在的松柏镇建“临江县”,武则天防止他扩大领地,把神农架与兴山之界的山封为“皇界”。有一个叫赵王的流放房洲,见此地森林茂密,草木森森,曾作《草木之讴》的诗歌。近来有学者把房县文化称为“流放文化”,是被流放的君王及其亲属随从们带来了不少宫庭的典籍文化。 流放文化对神农架文化有多少影响?由于漫长的岁月流失,模糊不清了。但从宋元至明代,已有各种史书记载了。据《郧阳府志》载:“郧阳山地,在宋元以前,置为荒野”。由于明代中期,已走向衰败。统治者横征暴敛,土地兼并,赋税劳役苛重,人民流离失所,卖儿卖女,农民扶志携幼,逃荒流亡,逃往深山,寻求生存之地;逃亡城市,沦为奴隶。逃往深山是条活路。据史载:上百万流民逃进深山老林。明朝湖广总兵薛刚到这里禁止流民进山时作诗记录: 山外青山关外关,重重天险绝跻攀。 十盘山影浮云上,川度泉声乱石间。 草满畲田烧后黑,苔浸岩树老朱斑。 架崖多少流居者,独恋殊风忘却返。 他是以观赏的心情来描流民架崖烧田的情景的。但史书记载流民成百上千为群,岩屋密林中住宿,伐木支椽,上复茅草,仅蔽风雨的,明统治者派兵禁山不止,深怕流民啸聚山林,反对朝庭。 正因为神农架谷深林密,地势显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固其南接长江,北通汉水,东连荆襄,西行巴蜀,川鄂古盐道纵横周边各地。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锁钥咽喉之关隘。在神农架古老的谜一样的山林,积淀着古老的谜一样的文化。也为外来(移民)文化起到了滋生和传承之作用。它是远古文化在我们神农架留下的神奇记忆。
(三)神奇的旅游文化 1、生态完好性。神农架森林茂密、空气清新、环境幽谧,拥有国家一类标准的空气和水质,空气中富含的负离子浓度高达1000-3000/cm3,水体中蕴含多种矿物质,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尤其对呼吸、神经和视觉系统的疾病具有明显的的辅助治疗作用,是开展“森林浴”、度假疗养和“绿色生态游”的绝佳境地。神农架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长江三峡乃至整个华中地区重要的水土涵养区和绿色屏障。 2、生物多样性。神农架位于南北地理交汇处,所汇集的南北不同自然地带的生物资源,门类齐全、种类繁多,都极具可观赏性和科考价值。区内自然植被可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山地草丛、草甸、沼泽等7个植被类型。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一、二级和省级保护动物达158种,占到了现存种类的34.3%。 3、资源丰厚性。神农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8大类、53种、172处,种类十分齐全。神农架旅游资源多以山体为依托,以原始森林为特色,以动植物种类丰富、珍稀物种众多而称著。高大的山体、茫茫的林海、活跃的动物赋予神农架资源体量巨大的特征。 4、原始神秘性。神农架之神奇,在于它有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野人”之谜外,还在于它地处内陆却有保存完好如初的原始森林,在于活跃着金丝猴、大鲵、白化动物等众多珍稀动物,在于举世罕见、神秘莫测的佛光圣景,还在于古老的原始森林里透射出的古朴神秘的文化光芒。这些共同构成了神农架耀眼夺目的原始森林生态文化圈。 5、美学观赏性。神农架林海浩瀚,物华地灵,美不胜收,深蕴以“雄、秀、幽、野”为特色的美感。它山体高大,壮观雄险,河湖飞瀑精巧灵秀,岩溶洞穴神奇幽秘,古树名木参天蔽日,庄严肃穆,发人顿生空灵怀古之幽情,野生动物嬉戏林间,野趣无穷,凡此种种,步步是景,处处动人,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物我两忘,其乐陶陶。 神农架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使神农架自然资源得到全面有效地保护,森林覆盖率、动植物种群不断上升,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实现了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保护型转变,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加工为主向生态经济建设为主转变,由以传统经济建设向绿色经济建设转变。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方针,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全面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探索并实践出了一条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新路,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神农架既是野生动植物种类的聚集地,又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交汇地。隽秀如屏的群峰,晶莹剔透的山泉,茫茫苍苍的林海构成了神农架绚丽多彩的画卷。完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内陆文化使神农架成为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合谐共存的净土和乐园。神农架,一个美丽神奇的森林与地质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圣地,又将是一个历史文化的科研考察的开端,神农架的明天将与人类共舞,与日月同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