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网 HI-神农架▾ 神农架文化 查看内容

大九湖访古

2020-8-3 10:42| 发布者: hisnj| 查看: 3369| 评论: 0

摘要: ◆吴太地神农架西部边陲,鄂渝交界处有一个3万多亩的高山盆地叫大九湖。它自古扼川鄂咽喉,是川鄂古盐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盆地四周林木苍翠、群山环绕,山峰均在海拔2500米以上,从远处看,每座山峰生 ...

◆吴太地

神农架西部边陲,鄂渝交界处有一个3万多亩的高山盆地叫大九湖。它自古扼川鄂咽喉,是川鄂古盐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盆地四周林木苍翠、群山环绕,山峰均在海拔2500米以上,从远处看,每座山峰生得几乎一模一样,犹如盆地里饮水的蛟龙。据老人们讲,大九湖原名大酒壶,是炎帝神农酿制药酒的地方。香气四溢的药酒引来了9条神龙争饮,天长日久,9条神龙流连忘返,便化作9座山峰依偎在盆地四周。于是,民间就有了这样的传说:“四川过来九条龙,走到九湖未回头,何时识得其中味,不出天子出诸侯。”大九湖虽然未出天子,但出诸侯还真有其事,唐朝庐陵王帐下的统兵大元帅薛刚在此屯兵反唐就是很好的佐证。

屯兵营

雪后初晴的冬月,我陪客人上大九湖考察。从松柏镇到大九湖有上百公里的路程,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盘旋,不时有挂着冰凌的枝条撩拨着车窗,发出吱吱的声响。红皮的桦树、绿叶的冷杉稍纵即逝,一闪就抛在了脑后。

我们走过五里坡的垭口,顿觉豁然开朗,一马平川的高山平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东向西看,如果不是远处的雪峰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真不知大九湖高山平原的边际在哪里。冬天的大九湖,像一只摇篮安放在华中屋脊神农顶的西侧,四周缓缓延伸下来的山坡,静静地躺在平原的四周,把大九湖围得严严实实,成了一个十足的高山盆地。这个看似与世隔绝的地方,却是屯兵的理想所在地。薛刚曾在这里招兵买马,张献忠曾在这里杀富济贫,刘体纯曾在这里联明抗清。如今,平原上白云朵朵,铃铛阵阵,那云朵是啃草的山羊,那摇铃铛的则是游动的黄牛,放眼望去,好一幅牧羊放牛图。

刚下坡,大九湖镇的黄信凯先生指着路旁的山坳说,这就是一字号,是当年薛刚屯兵时驻守的第一营。随后,他又介绍说,薛刚当年在大九湖设了十个营,每一个营都驻扎在山边的平地里,称之为号,各号之间相距不过5里,因而大九湖就有了从一字号到九字号的地名。第十个字号是薛刚的大本营,又叫帅字号或挂字号,坐落于落水孔附近,背靠九焰山,面对九灯河,是这十个字号中最大的屯兵营地。

进入平原,但见靠着山边的地带,有很多小山梁夹着的平地,地形非常隐蔽,倘若不到跟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住在山坳里的人家。由此可见,薛刚确实是一位将兵能手,深谙用兵之道,他将军队隐藏在山坳里,待征剿的官兵来时,突然冲出来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定能将其打得落花流水。难怪薛刚能在大九湖长期与朝廷派来的武三思抗衡,是因为他深谙用兵之术。

当我置身薛刚屯兵的营地时,呼啸的寒风似千军万马操练时发出的声响,一阵接一阵地掠过原野,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岁月。那些红桦、冷杉像埋伏在山坳里的奇兵,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点将台

尽管第二天我们起得特别早,但由于天气太冷,车子怎么也发动不着,只好到镇政府门前的沼泽地里观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这白鹳除了肩羽和尾羽是黑色的以外,通体雪白,镶嵌在红眼圈里的黑眸炯炯有神,站在那里亭亭玉立,行走起来风度翩翩,很是逗人喜爱。大家也不顾陷进沼泽地的危险,争先恐后地追着白鹳拍照。

10点多钟,车子终于发动起来,我们挤上车,经过20多分钟的颠簸,来到了落水孔附近的点将台。

点将台北靠帅字号,南濒九灯河,台高约3丈,台面近30亩。传说薛刚进驻帅字号后,为检阅军队,令全军将士用了3个月的时间担土筑台。点将台筑成后,他与夫人纪兰英身披银甲,头戴金冠,腰悬宝剑,足蹬马靴,登台校检20万大军。一时间,点将台前旌旗蔽日,鼓声震天,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军次第而过,场面蔚为壮观。

操练、打仗、农垦之余,薛刚也让士兵开展一些文艺活动。被贬在房陵大九湖的太子李显亲自上台表演“唐戏”,他扮演丑角,敲锣打鼓供将士演兵。每次演出时,四邻八乡的老百姓都赶来看热闹,此时,点将台下人头攒动,点将台上欢歌笑语。薛刚等将帅有时也上台凑凑热闹,亲自登台献艺,气氛十分活跃。将士们在大九湖开垦荒地时,将“唐戏”中的锣鼓打到田野上,后来演变成今天的“薅草锣鼓”。千百年来,“薅草锣鼓”一直在神农架及周边地区流传,它生命力强,久演不衰,成了神农架文艺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

薛刚在大九湖屯兵长达13年之久,20万大军驻扎在那里,粮草的供给仅靠大九湖3万多亩土地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保证这支大军有饭吃,有衣穿,薛刚不得不将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征集起来,到周边的巫山、巫溪、房县等地筹集、搬运军用物资。而在农家里的主妇们为了生计,挑起了砍柴、担水、犁地的重任。长年的野外劳作,大九湖的娘儿们个个皮肤黝黑,身体强健,成了种田犁地的能手。如今,当春耕大忙时节到大九湖观光旅游时,田野上犁地的仍然是头裹白头巾的妇女,这也成了大九湖平原上的一道风景。

20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军驻守大九湖,使大九湖成了文化交流的驿站,殷商文化、秦汉文化、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汇集在一起,便孕育出汉民族史诗《黑暗传》。遥想当年,大九湖周边地区的房县、竹山、巫山、巫溪是何等的繁荣,即使是战争期间,大九湖也是商贾云集。关于这一点,人们可以从这一带发现的文物得到证明。因此,李显授意薛刚在大九湖招兵买马,长期与朝廷抗衡是有一定依据的。

点将台前流动的小河叫九灯河,当年薛刚摆九龙阵与前来讨伐的武三思抗衡的时候,曾在小河旁的山包上竖起旗杆,挂上9个灯笼指挥9个字号的兵马与官兵厮杀,由于薛刚指挥有方,全军将士把武三思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所以此后就把这条小河叫九灯河了。

点将台后面的帅营背靠九焰山,据说登高远眺,大九湖尽收眼底。同行的陈主任提议攀上山顶看个究竟,终因雾浓雪厚,山高路滑,未能如愿以偿。站在点将台向北望去,帅营背后横卧的山梁真有9座山峰直指苍穹,犹如9座烽火台一字摆开。点将台旁的落水孔,是大九湖的出水口,流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的水,都从这里渗入地下。哪怕是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大九湖上的渍水也能在3天内从这个落水孔排完。落水孔里的水到底流向何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想如果能在落水孔前筑一道拦河坝,使大九湖变成彻头彻尾的高山湖泊,那湖光山色定能迷倒很多游客。

娘娘坟

驱车经梅花鹿场回镇政府的途中,我们来到了大九湖东南部的娘娘坟。娘娘坟是一个约有60平方米的土堆,土堆上长着一棵参天大树,还残留着一根长有丈余的枯桩。据同行的王均学介绍说,这坟堆上原来长着两棵高大的树,忽然有一天傍晚,一声霹雳将其中的一棵击断,被击倒的树断为3截,横卧在坟堆旁。几截木头均已腐烂,上面长着一些不知名的菌子,大九湖的人可能犯忌讳,不愿动坟堆上的东西,致使这几截大木头在坟地旁躺了上百年。

传说这坟里埋的是武三思的妃子白玉花。当年武三思进军大九湖时,途中遇到了国色天香、武艺高强的白玉花。好色的武三思一见倾心,软磨硬缠地与她拜堂结为夫妻,并提拔她为先锋。白玉花曾一度把薛刚打得节节败退,在接近薛刚大营帅字号时,她遇见了薛刚的儿子薛蛟。年少貌美的薛蛟与人老珠黄的武三思相比,确实不能同日而语,白玉花不免有些伤感,于是她忽生一念,想与薛蛟结为百年之好,将薛蛟诱至八牛湾诉说衷情。哪知薛蛟假意允诺,用计打败了白玉花。

吃了败仗的白玉花闷闷不乐地回营后就进帐安歇了,武三思听说此事后,忙进帐安抚,他揭开被子一看,见是一只雪白的狐狸卧在床上,惊怒之下,忙拔剑将其斩杀于床上。白玉花死后,武三思只得将她葬在营寨旁的山岗下。因她毕竟有妃子的名分,所以就把埋白玉花的大坟叫娘娘坟。

白玉花死得不明不白,确实有些冤。葬她的坟堆一度寸草不生,后来一对年轻夫妇拾来两粒树籽种在上面,经年累月地精心看护,两粒树籽就长成了参天大树。自此以后,坟堆上才开始长一些不知名的山花野草。一座孤坟卧在山岗下,小溪缓缓从坟脚边流过,寒冷的西北风在坟头呜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娘娘坟主人的不幸。

有一点是值得白玉花欣慰的,她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还在述说着她的是是非非,说明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活了上千年。白玉花生前能带兵打仗,死后还能厚葬,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确实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由此可见,唐朝政治开明,造就了无数风流人物。

大九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它既是军事重地,也是文化荟萃地,洗马池、弩弓垭、珍珠岭、八王寨等均为历史陈迹,一处陈迹就有一段精彩的故事。由于客人有急事要赶回北京,还有很多地方我们还没有去探访,心中不免有些缺憾。倘若再有机会上大九湖,我一定要多待几日把历史陈迹看个够。

  • 鄂ICP备14017416号-1.©2014-2021 野人网-
    GMT+8, 2024-12-2 14:42 , Processed in 0.067167 second(s), 24 queries .